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官网psy-凯发k8国际首页

要闻 | 心理学系举办“一带一路”民族与文化心理论坛(2017)

心理学系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民族与文化心理论坛(2017)

11月18日,“‘一带一路’民族与文化心理论坛(2017):文化认同与文化互动”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第一会议室举办。香港中文大学卓敏市场学教授康萤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方文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志光教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同科学学院苏彦捷教授,长城战略咨询董事长、长城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北京市委社会工委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副主任张胸宽,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胡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张积家教授、时勘教授,及其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就“一带一路”民族文化心理展开讨论。

 1.jpg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胡平教授为论坛致开幕辞,她首先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对人大心理系举办“一带一路”系列论坛的背景和往届论坛进行了介绍和回顾。胡平主任强调,本次论坛是正在筹建的“中国人民大学民族与文化心理研究中心”的重要活动。她表示,希望该研究中心和人大心理系成为国内外民族与文化心理研究学者工作和交流的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共同为国家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服务。

 

论坛第一部分主题为“民族、文化与文化认同”,分别由张积家、苏彦捷主持,康萤仪、方文、王德禄与张积家等作主题演讲。

 2.jpg

康萤仪就“信仰伊斯兰可以缓解死亡焦虑吗?”发表演讲。她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很多人信仰伊斯兰教,研究伊斯兰教对于这些人们的影响对于“一带一路”工作的实施有重要意义。她结合以文莱为案例的研究,从选题、实验地选取、实验进展及最终数据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宗教信仰对于死亡焦虑的影响。最后,她着重讨论了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相互作用,指出当某些国家的意识形态与宗教具有紧密联系的时候,其他国家对待该宗教的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国际关系。

 

方文就“以文化自觉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探讨。他从社会支配的三元分类系统、社会分类权的建构和有偏分类权之社会心理恶果三方面展开论述,并阐释了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如何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表示,政治体是在暴力之外,体制化社会分类常识,以建构社会分类权,基于文化自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解决有偏分类权社会心理恶果的解毒剂。

 

王德禄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讲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与经验。他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宗教国家,所以要以理解宗教为基础,尊重宗教、通过宗教交朋友。每个国家的人民不管是否拥有宗教信仰,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中国应该也有能力在创造人类共同体上起更大作用。

 

张积家从生态环境与生产方式角度出发阐述了鄂伦春族的视空间工作记忆能力优势。他表示,对于鄂伦春族的研究是“一带一路”民族问题研究的初步探索,通过考察生态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对于鄂伦春族人民记忆的影响及影响方式,了解不同民族的优势与特长,是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基础。“一带一路”的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是并存的,一些民族与国内民族具有同源关系,研究好民族问题对于“一带一路”有重要意义。

3.jpg

论坛第二部分主题为“文化互动与文化建设”,由胡平主持,刘志光、时勘做主题演讲。

 

刘志光从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展开对“东方和平主义”的讨论。他以“东西交通”为出发点阐述了历史与文化的方位,通过回顾历史,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详细阐述了“东方和平主义”的意义,并深入探讨了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的联系与区别。他表示,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希望通过探讨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更为坚实、科学、有效的建议。

 

时勘围绕“一带一路”的人际冲突与融合模式探究进行交流。他详细介绍了从社会排斥的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我国与伊斯兰国家青少年友谊与社会排斥研究、合资企业的职场排斥与反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社会排斥对外国人的城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的理论依据、技术路线与方法,表示希望通过统筹资源合作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领导人才群际心理研究。

 

随后,进行“‘一带一路’与文化心理学”青年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邢采副教授主持的上半场,石河子大学心理学系于海涛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和社会学学院吴莹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陈咏媛博士,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西欧穆斯林、智利华侨等不同群体身份认同与构建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韦庆旺副教授主持的下半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胡晓檬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任孝鹏副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心理学系窦东徽副教授,围绕全球化和社会变迁背景下的跨文化道德差异、价值观差异、生育意愿差异,从个人传统性与个人现代性、个人主义的地区差异、不同城市房价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等多个角度,分析讨论了中国和中国人的文化及其变迁规律。

 

来自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的利爱娟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王轶楠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李霞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的余红玉博士等多名青年学者参与了青年论坛交流。

4.jpg

本次论坛不仅汇聚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喀什大学等20多所高校,还吸引了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委、贵州省委党校、中国青年网、世界图书出版社、北京育翔小学、长城战略咨询(民间智库)等社会各界关注“一带一路”与文化心理学的专家人士。通过此次交流,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文化认同与文化互动是“一带一路”各国沟通交流的关键,通过文化传播奠定民心相通是促进“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的有利保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