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副教授
e-mail:liuconghui2001@ruc.edu.cn
办公地点:贤进楼d座1006
学习经历
2006,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理学博士
2003,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1999,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13–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副教授
2015–2016,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心理与社会行为系 访问学者
2009–2013,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讲师
2006–2009,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人口学院 心理研究所 讲师;
研究领域
情绪与认知、健康的关系
科研项目
主持项目
1. 外语焦虑影响言语沟通的神经同步机制,2020-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
2. 积极情绪影响创造力的双通道模型及其干预研究,2018-2020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8yja190007)
3. 北京市居民社会情绪现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2017-2018年,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项目
4. 隐喻的认知/脑机制及对汉语讲话者认知的影响,2013-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团队预研基金(14xnlq05)
5. 中国人自豪的结构及其功能研究,2011-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参与项目
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研究,2013-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13&zd155)
2. 青少年自我意识情绪的认知、调节及其脑机制研究,2008-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重点课题)
3. 中学生学习羞愧情绪研究(eba080302),2008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课题
4. 青少年人格坚韧性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eba110328),2011-2014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5. 家庭微系统影响学业情绪的纵向研究(11yjc190007),2011-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6. 手机应用软件信任行为的研究,2007-2008年,诺基亚研发中心(芬兰)合作项目
教学工作
本科课程:实验心理学及实验;高级实验技术;语言、认知与文化
硕士课程: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文化、情绪与认知;访谈技术与应用
博士课程: 心理语言学主文献课
学生培养
在读学生:徐楚言、范德旻、周洲玮、孙浩然、刘俊冶、霍莉媛、郑润泽、李子鸢、赵雨
欢迎对心理学研究感兴趣的相关专业学生加入课题组。
期刊文章
英文期刊
1. peng, d., hu, z., liu, h., liu, c., & ding, g. (2006). neuro-cognitiv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emotional modulation of word read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4), 377–384.
2. song, y., peng, d., lu, c., liu, c., li, x., liu, p., qu, z., & ding, y. (2007).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on perception learning in grating orientation discrimination. neuroreport, 18(9), 945–948.
3. liu, c., lu, k., yu, g., & chen, c. (2012). implicit association between authentic pride and prestige compared to hubristic pride and dominance. psychological reports, 111(2), 424–442.
4. yu, g., wang, y., & liu, c*. (2012). improving public service quality from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empathy, attachment, and gender differences.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41(5), 9–20.
5. yan, z., liu, c., valtteri, n., & yu, g. (2013).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trust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on mobile application usage.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17(6), 1295–1313.
6. liu, c., lai, w., yu, g., & chen, c. (2014). the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facets of pride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6(2), 176–189.
7. liu, c., yuan, li., chen, c., & yu, g. (2016). authentic and hubristic pride as assessed by self, friends, and stranger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7(7), 690–696.
8. liu, c., cheng, y., hsu, a., chen, c., liu, j., & yu, g. (2018). optimism and self-efficacy medi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hy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working adults. plos one 13(4): e0194559.
9. liu j., zhu l, & liu, c*. (2020). sleep quality and self-control: the mediating rol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3412.
10. liu, c*., li, j., tao, z., wang, z., chen, c., & dong, y. (2021). prestige and dominance as assessed by friends, strangers, and the self.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79, 110965.
11. liu, c., li, j., chen, c., yuan, l., & yu, g. (2021). individual pride and collective prid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orpora.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1806.
12. liu, c., wang, y., li, j., xing, x., chen, x., liu, j., & wu, x. (2022).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function questionnaire for chinese older adul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794990.
13. wang, r., wang, y., chen, c., huo, l., liu, c*. (2023). how do eye cues affect behaviors? two meta-analyses. current psychology, 10.1007/s12144-023-04395-6
14. sheng, h., wang, r., liu, c*. (2023). the effect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online self-compassion interventions on sleep quality among chinese adults: a longitudinal and diary stud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4, 1062148.
中文期刊
1. 刘聪慧, 彭聃龄, 卢春明. acc在冲突监测和执行控制中的脑成像研究进展. (2006). 生理科学进展, 37(2), 169–172.
2. 刘聪慧, 郭春彦, 丁锦红, 俞国良. (2008). 字频和预存表征对相继记忆效应的影响. 心理学报, 40(6), 662–670
3. 胡治国, 徐世勇, 刘宏艳, 刘聪慧, 彭聃龄, 金真, 舒良. (2008). 非注意条件下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个体对情绪词加工的不同脑激活模式. 中华医学杂志, 88(5), 289–292
4. 刘聪慧, 王永梅, 俞国良, 王拥军. (2009). 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心理科学进展, 17(5), 964–972.
5. 刘聪慧, 俞国良. (2009). 杏仁核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生理科学进展, 40(4), 349–352.
6. 俞国良, 刘聪慧. (2009). 独立或整合: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与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3(3), 70–79
7. 樊召锋, 俞国良, 刘聪慧. (2009). 心理痛苦研究述评——聚焦5·12汶川大地震受灾群众心理痛苦. 心理科学进展, 17(3), 631–638.
8. 刘聪慧, 张耀华, 俞国良. (2010). 情感预测偏差的相关研究评述. 心理科学进展, 18(8), 1246–1255.
9. 张耀华, 刘聪慧*, 董研. (2010). 自我观的新形式:有关自悯的研究论述. 心理科学进展, 18(12), 1872–1881.
10. 王拥军, 俞国良, 刘聪慧. (2010).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范式述评. 心理科学, 33(5), 1174–1176.
11. 郑璞, 刘聪慧, 俞国良. (2012). 情绪诱发方法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1), 45–55.
12. 刘荣, 郭春彦, 刘聪慧. (2013). 前摄干扰对工作记忆的作用——大脑如何解决前摄干扰?. 心理科学进展, 21(1), 48–58
13. 张雪姣, 刘聪慧*. (2017). 亲社会行为中的“眼睛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 25(3), 475–485
14. 王子叶, 张雪姣, 纪薇薇, 陆宽, 刘聪慧*. (2017). 男性自大、自豪、自谦情绪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社会心理研究, 112, 80–105
15. 刘聪慧, 范成竹. (2017). 社会拒绝对心理需求和负性情绪的影响:自我建构的调节作用. 社会心理研究, 112, 36–43.
16. 刘聪慧, 王子叶, 刘瑾茹. (2019). 北京市居民社会情绪现状与幸福感的关系. 载于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 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8~2019)(pp.73–107).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 王鸿飞, 方圆, 董妍, 刘聪慧, 俞国良. (2020). 青少年学业自豪与学业自大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临床心理学杂志, 28(6), 1182–1185.
18. 刘聪慧, 董妍, 王鸿飞, 张登浩. (2021). 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排斥体验与健康状况: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7(5), 752–760.
19. 朱麟, 刘瑾茹, 李静, 刘聪慧*. (2022). 道德外语效应及其调节变量: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心理科学进展, 30(1), 32–50.
20. 王芸萍, 朱麟, 杜慧, 刘聪慧*. (2022). 自我同情和睡眠质量的关系:积极和消极情绪与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45(4), 785–793.
21. 王瑞冰, 徐盛, 朱麟, 王芸萍, 刘聪慧*. (2023). 认知需求和认知闭合需求对风险决策中外语效应的影响. 心理科学, 46(1), 121–129.
22. 徐楚言, 朱麟, 王芸萍, 王瑞冰, 刘聪慧*. (2023). 外语口语焦虑对言语互动质量的影响:fnirs超扫描研究. 心理学报, 55(12), 1949–1965.
专著 / 译著
1. 《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独著
2. 《社会心理学经典导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参编
3. 《社会心理学前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参编
4. 《现象学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译著
5. 《心理健康经典导读》,开明出版社,2012年10月,参编
6. 《自我同情——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译著
7. 《沙赫特心理健康思想精析》,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独著
8. 《部落动物:关于男人、女人和两性文化的心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7月,译著
9. 《兴趣心理学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6月,译著
10. 《错位的本能:古老的大脑是如何愚弄我们的》,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年7月,译著